我不是药神--渤健的故事

752 人阅读 | 3 人回复

发表于 2022-8-9 13:37:59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
来自: 中国山东青岛

马上加入我们,结交更多病友

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,没有账号?立即注册

x
我最喜欢看的药企,就是渤健,一边卖着防霉剂(DMF),一边倒霉再倒霉,同情一下。







6月21日,权威临床试验登记网站ClinicalTrials更新数据显示,渤健终止了有关阿尔兹海默症(AD)药物Aducanumab的观察性试验。




研究起始于2021年10月,原计划开展5年,招募6000名患者,结果不到1年就彻底放弃,因为至今只招来29名患者。




Aducanumab于2021年6月上市,是2003年以来美国FDA批准的首款AD药。问世之初,这款药曾被一部分人视为人类攻克AD的最后一颗子弹。只是谁也没想到,还不到一年,这款新药就快速被市场判了“死刑”。




今年年初,美国两大公共医保基金决定限制使用和报销这款药物,渤健就预计这款药物几乎卖不出了:据预测未来几年用药人数最多也就2000人,还凑不够临床研究人数。




渤健最近似乎一直很倒霉。照理说,这家创新药企业开发的产品并不少,比如治疗多发性硬化症的富马酸二甲酯、治疗脊髓性肌萎缩症的“天价药”诺西那生钠。这些药在问世时都被许以“革命性”的赞美,但在上市后又逐个遭遇了专利到期、竞品追逐,或临床失败。




渤健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表明:biotech公司要想立足,从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。




第一个爆款,因专利战而失败


渤健创立于1978年,主要从事神经系统领域疾病的药物开发。




神经领域的疾病很多连成因都不明确,所以药物研发失败率很高。全球第一家生物技术公司基因泰克就特意避开了这个领域。再生元公司因为一门心思扎在这里,20年没做出一个新药。




渤健公司能够迎难而上,的确不容易。




渤健的核心创始团队来自哈佛、麻省理工和爱丁堡大学,都是学术界的知名人士。公司开发过单抗,研究过乙肝,直到2013年才真正推出了神经领域的产品:富马酸二甲酯。




富马酸二甲酯是一种普通的化工原料,常用于制作保鲜剂,也有医生凭着经验用它治疗银屑病。由于结构过于简单,这款化合物甚至难以享受专利保护。




2008年,渤健讨巧地布局了一系列富马酸二甲酯的剂量专利,将其中的活性成分设置为一天480mg,借此将自家产品的专利保护期延长到了2028年。




凭借这一款药物,2013年富马酸二甲酯上市首年就卖出了近9亿美元,此后的年销售额更是一路高涨至40亿美元。






科学家的小伎俩后来被人识破了。2019年2月,印度仿制药巨头迈兰公司正式向渤健发起专利挑战。双方拉锯了一年多,最终渤健在2020年6月败诉。迈兰快速把自己的产品推向了美国市场。受此影响,渤健的富马酸二甲酯2020年销售额下滑近15%,2021年再度下降40%左右。




渤健市场失利,也不能全怪迈兰。治疗多发性硬化症的新药遍地开花,诺华、罗氏、赛诺菲、武田的产品均已上市,其中罗氏的Ocrevus自2017年上市后,销售增幅一度达到170% ,2021年单品销售额突破已50亿美元,直逼肿瘤“三马车”的销售总额。




渤健也想过奋发图强。2019年10月,渤健推出了富马酸二甲酯的升级版富马酸地昔洛韦。相较之下,富马酸地昔洛韦的临床效果更好,副作用也不强,但未能在市场上激起水花,首季度销售额只有几百万美元。




有数据预测,当前局面下,到2028年富马酸二甲酯这个品种的市场份额可能只剩下不到3亿美元。




渤健急需新的“爆款”,于是想到了治疗阿尔兹海默病的药物。




钻“牛角尖”,却被市场打败


2019年10月,就在富马酸二甲酯的专利战打得正焦灼时,渤健宣布重启AD药物Aducanumab在美国的上市程序。




这款药物实际上已经失败过一次。2019年3月,美国独立数据监督委员会对渤健新药的两项Ⅲ期数据做出了无效性分析,认为这款药物达到预期效果的可能性很小。




渤健随后终止了Aducanumab的4项临床试验。公司股价大跌,市值一度抹去近200亿美元。




但由于富马酸二甲酯遭遇迈兰挑战,渤健只能硬着头皮重新上马AD药物。






按理说,渤健的想法是有依据的。数据显示,2020年全球阿尔兹海默症患者已超过3400万,10年后这一数字有可能攀升至3850万。横算竖算,渤健都应该能躺着挣钱。




治疗阿尔茨海默病是个世界难题,因为人类对致病原因一直没搞清楚。阿尔兹海默病发现100多年来,全球也只有6款治疗药物,包括我国2019年上市的“971”甘露特钠。各大药企据说开展了320多项临床,无一成功。渤健要是成功了,那市场前景的确会很惊人。




科学界认为,一种叫β淀粉样蛋白在人体大脑中达到异常水平、形成斑块,就会扰乱神经元中的细胞功能,使人得上阿尔兹海默症。“美金刚”等传统AD药物的作用在于减缓β淀粉样蛋白的聚集速度。渤健开发的药物能够显著减少患者大脑中β淀粉样蛋白,听起来效果应当比美金刚好。




可是渤健一直就没能证明:减少患者大脑中β淀粉样蛋白,就能治好阿尔兹海默症?




为了证明自家产品有效,2019年重启临床后,渤健换了个研发思路。这个思路其实并不稀奇,一般人也能想出来:




加大剂量。




根据渤健加大剂量后的临床试验结果,据说部分患者的认知和记忆、语言等功能测试结果显著改善,有的甚至已经可以独自出门旅行。




FDA最终批准了这款药物上市,但在临床上,这款药物竟成了“检验智商”的试金石。不少医生都认为这药无效,他们甚至公开宣称:“绝对不会给患者开这个处方”。




质疑声中,Aducanumab在10月交出了第一份糟糕的成绩单:三季度总共卖了30万美元,使用人数不超30人。渤健也比较执拗,既然医生不给开处方,就放到网上卖。渤健提出了“900个网站卖药”计划,但到目前似乎只铺设了100多个网站。




健识局统计发现,截至今年一季度,Aducanumab的销售额总计也不超400万美元。




今年2月,这款”神药“又被曝出存在安全性问题:3名吃这药的患者不幸死亡。这使得素有”美国医保”之称的Medicare和Medicaid决定不再报销这款药。渤健彻底陷入绝境,CEO被迫离职,公司不得不裁员。




希望几度落空,小公司长大是门学问


渤健在中国最出名的一款药,要称得上引发舆论轰动的“70万一针天价药”诺西那生钠。




诺西那生钠用于治疗脊髓性肌萎缩症。这是一种罕见病,主要发生在婴儿期,全球发病率不到1/6000。2016年,渤健的诺西那生钠在美国获批,成为这一疾病发现百年来第一个治疗药物。




渤健经常能够创造“全球第一”,但往往没法把技术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。




诺西那生钠这个品种非常优秀,没闹过专利纠纷,也没出什么临床事故,除了在中国因为卖得太贵而被医保局砍价之外,几乎没有什么负面评价。




不过,对手也在瞄准这个市场。罗氏的口服药物利司扑兰,由于价格和给药方式上的优势,上市首年就创下了6.59亿美元的业绩。另外,诺华更天价的基因药物Zolgensma虽然卖到212.5万美元,但只需一针就终身有效。




渤健财报显示,这款药品近3年的销售额持续下滑,2021年时已经降到了20亿美元之下。其中,美国市场只有5.87亿美元。




渤健总是野心很大,但事与愿违。今年6月中旬,渤健宣布将终止与Karyopharm Therapeutics公司的合作协议。两家公司本来打算合作治疗“渐冻症”的药物,没想到失败了。




除此之外,渤健的两款眼科基因疗法药物也先后失败。这两款药物都是渤健2019年3月收购英国眼科基因治疗公司Nightstar Therapeutics时拿到的,花了8.77亿美元。




但这些失败,并不妨碍渤健成为一家优秀的生物医药创业公司。




1978年,刚建立的渤健和基因泰克等公司一样,代表了生物医药行业的一种潮流:biotech公司的崛起。




渤健等biotech公司曾受到一些大型制药厂的怀疑。从象牙塔出来的科学家团队能坚持几年?还不如乖乖回去搞研发。




渤健至少是活了下来,做了几款能被市场叫得出名字的药。唯一遗憾的是,渤健没能在市场上取得想象中的成功,经历40多年,依然是一副biotech公司的模样。






今年上半年,加拿大RBC Capital Markets发起的一项调查显示,渤健40%左右的投资者希望公司能上点儿心,选个有成功经营经验的CEO出来。至于这位未来CEO的学术研发能力到底有多强,他们并不是很在意。




如今,渤健已经决定取消Aducanumab的商业化团队,裁员止损,并转变了研发态度,开始不专注于神经科学,而是对其他的疾病领域持“开放态度”。






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回答|共 3 个

李艳

发表于 2022-8-9 22:29:58 来自手机 | 显示全部楼层

来自: 中国北京
氨吡啶好像就是这个公司的
回复 支持 2 反对 0

使用道具 举报

周大侠

发表于 2022-8-9 21:07:59 来自手机 | 显示全部楼层

来自: 中国山西运城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岁月真好

发表于 2022-8-9 22:59:02 来自手机 | 显示全部楼层

来自: 中国河南郑州
挺佩服他们的专注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wwzh2003

发表主题 38

热门推荐

发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