对话大医生 | 林青:时间磨难——世间磨难

446 人阅读 | 0 人回复

发表于 2023-9-27 12:02:30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
来自: 中国湖北襄阳

马上加入我们,结交更多病友

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,没有账号?立即注册

x
微信图片_20230922164147(1).png

前言
做这次采访之前,某天我们看见了林青教授的一篇专访,咱们之家的村长说我们要不要试试展开专家的访谈,我们抛开患者的这个身份却又带着患者的问题,与专家聊聊除疾病以外的东西?

平常,患者见多了医生身着白大褂的样子,如果,他们脱下这身白大褂,我们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,会不会发生别样的碰撞呢?

我首先觉得这个想法很赞,可不可否认的是有点难度,平时写多了患者故事,感觉似乎没有压力,因为“只有病友更懂你”这句话并不是段子,而是实实在在地懂大家,只因我也是罕见病患者,而这次,我面对的是医生,我希望这次访谈而做出来的医生之音,能够给大家带来不一样的观文体验。

话不多说,Let's go~

Q:瑶瑶(多神家园)
A:林青 教授(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)

30载春秋的寻与战

Q:第一个问题,我更感兴趣于您的从医经历,有什么可供分享的呢?

A:我是1989年高考,填报志愿,是顺从父母的心愿,报考了福建医学院。

1994年,我在厦门市第一医院入职,在那个年代我们医院还没有专业的神经内科医生,更没有现今这种高场强、高清晰度的核磁共振普及,无论是诊断还是治疗,在神经内科领域医生全凭患者症状和从医经验进行诊疗。
2000年初,我所在的医院成立了神经内科,2010年,我们开设了神经免疫门诊,从经验性诊断和治疗发展至今的医疗水平与国际接轨,我是其中的亲历者和见证者。


不知不觉都过去30年了,这条不那么容易的路,陪我路过青春,回想起来也挺多感慨的,就我个人而言,发生了不少故事,这些故事一直在陪伴着我成长。


不过我始终觉得,也许这段时间是我们医疗工作者在医疗建设路上的探索、进步、科研之路,但于一个患者乃至一个家庭而言,任何一小步的进步,都深深关切着他们的余生。


说到这里有点残酷,作为医生在暂未成熟和有限的诊疗水平面前,在与疾病抗争时也很无能为力,有时治愈,常常帮助,总是安慰,大约是我们工作过程中真实写照。

罕见病患者的难也是医生的挑战

Q:你跟患者的接触过程中,有什么事情打动您吗?

A:我想说,人生处处皆挑战。在我漫长的从医生涯中,神经免疫类疾病像视神经脊髓炎、多发性硬化、重症肌无力,它们都有些许共同点:“年轻” 、“罕见”,这些疾病在很久以前,既没有很好的治疗方式,也没有相应对的援助政策,他们因为“年轻”而显得格外痛心,有的患者正在上学、恋爱、策划宝贝计划······

他们周边的所有人包括他们自己,突然面对残酷和陌生的疾病痛击,从而失学、失恋、离婚的结局,多种其他残酷情况更是比比皆是,其实我们当医生的都知道,只要疾病得到很好的治疗和控制,这类群体的生活一样可以回归平凡,重启梦想之帆。


令人惋惜的是在以前,我们获取资源和信息的渠道相当之匮乏,面临这样的医学难题,对于实战临床一线的医务工作者而言也是不小的挑战,我们只能借鉴现有的医学资料和现有或累计下来的诊疗经历,边走边看,所以我常说我跟患者是师是友的关系,我能在他们看见一条条年轻、鲜活的生命坚韧如剑,犀利地坦然面对命运发来的宣战书,也为我的从医生涯里,增添了不少普适所有病例的诊疗经验。


后来到了2018年,咱们国家5部门联合制定和发布的《第一批罕见病目录》,神经免疫疾病好几个郝然在列,我想他们的春天终于要来了,后来每一条罕见病消息都振奋人心,看着每一小小的改变,对患者乃至他的家庭而言,实则前行了一大步,而患者在从无药到有药,无保到有保的这条路上,他们艰难的治疗途中,也是“捷报频传”,我也因此感到很有成就感,我想这就是医者特有的快乐吧!

痛和笑的纠葛,是从医生涯的点滴

Q:可我听说,不与患者共情,是医生的职业道德,您怎么看?

A:哈哈,怎么可能,只能说我们在面对疾病的时候,可能拥有更强的心理调试能力,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以理性地、冷静地帮助患者更好地抗击疾病。可其实在我漫长的从医生涯里,哪有不痛心和无能为力的时刻呢。

新冠疫情下重症肌无力患者出现危象离不开呼吸机的患者、治疗一个月就复发的难治性视神经脊髓炎患者、用了所有办法也没法挽救症状持续恶化的多发性硬化患者······


这些真实的病例发生在我手上,我常感到有些无力,可这是医生必然会面对的复杂情况,是我必然要经历,如果结局没达到期待的那样,我也会有一点挫败感,可那也是不可避免的。


因为在治疗这件事上,我能努力的必然毫无保留,后来牵头开设了闽西南地区第一个多发性硬化专病门诊,全方位地为患友提供精准诊疗,尽可能将疾病的影响降到最低,我想这也是我努力的方式, 可其中的欣慰也是不言而喻,看着患者们一样可以遇见经得起时间和现实的爱情去结婚、去生二胎小孩、去上学深造,他们所喜悦的也是我喜悦的,他们生活点滴何尝不是我从医生涯里的点滴呢,因为他们的生活状态也是我的“成绩单”,我会为这成绩单或喜或忧。


乐观面对现在,寄语未来希望

Q:那对于神经免疫疾病的患者未来治疗,您是否执乐观态度?

A:我是持乐观态度的,因为不论是医学发展还是其他领域的发展,速度是大家共同看见了的,药物的准入和上市以及配套的医疗保障政策,都好像被按上了“加速度”,甚至像高科技领域的AI技术、脑机接口等新鲜名词都在向医疗领域发起了进军。

所以我可以很肯定地说,对于这类患者的未来将有无限可能,社会的进步、政策的关怀、大众的理解、医疗的发展都没有忘记这么一小众群体。


所以在这里,我想以罗曼罗兰的话和广大患者朋友共勉: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,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。无论生活怎样对待我们,我们都要学会坚强。要相信,上帝关上一扇门,就会打开一扇窗
这扇窗也许在未来,也许就在脚下,但我想它一定是有的!

后记:

那天微信语音采访,是个林教授下班的平常傍晚,后来她跟我说马上要有会议开并不能跟我沟通太长时间,在这不太长的时间里,我们都珍惜着每个文字的传递,采访完毕后,我在忙碌中也思考了好些天,想着怎么去总结这次专访要表达的声音,我想从头到尾,她都在强调一个关键词——希望


那个好像在幽暗空屋里不见天日打开一扇窗的希望,我想当医者对疾病的抗争充满了希望之时,作为健康第一责任人的患者,怎么能放弃对希望的执着呢,答案当然是肯定不能!



微信图片_20230927115508.jpg
林青 教授
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

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主任;
厦门大学医学院副教授;
主任医师、博士、硕导;
福建省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;
厦门市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;
厦门市神经内科质控中心主任。









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小高同志

发表主题 1057

热门推荐

发帖